第16章 从字研开始(3 / 4)
条是国内学院派道路,吃端碗骂娘,国内财政饭;
一条是海外冲奖,吃骂娘饭,靠外国财政;
第三条是面向市场,吃观众百家饭。
国内学院派道路,属于最先被沈善登排除的。
这条路在导演系手里。
沈善登只能说半路出家,学的是电影管理,但不是嫡系。
而这些老师、系主任,有自己的孩子,有朋友的孩子,有情儿,有弟子,可谓是僧多肉少。
如宁浩算是一步步从短片拍到了长片,有两部还可以的故事片,《疯狂的石头》项目中影给他找钱,也走不了青年导演基金的路子,从港岛那边找的钱。
这些财政基金,一个萝卜一个坑,连韩三平都没有好办法。
《督公》也是走的正常投资渠道,青年导演基金之类的,今年的已经分完了,只能申请明年的,要走流程,在流程中,慢慢等吧。
三条路,看似有三条,其实对于没有背景的沈善登来说,只有一条。
那就是服务观众,面向市场。
不过虽然放弃了走海外冲奖之路,但是这次浅尝辄止的尝试,宛若一场意外的粪坑潜泳,让沈善登有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逆练一下,某种意义上也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转向服务观众的道路后,沈善登重置了《督公》的剧情。
从架空变成了立足于真实历史,放在嘉靖年间。
但因为最初奔着海外获奖,不可避免,存在缺陷。
《督公》内容主创第一次会议。
就在北电找个一间空教室。
“字研!”
首先,沈善登在黑板上,写上了“字研”两个大字。
“一个项目,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文本工作,这项工作,投入小,但是产出大。”
“所以《督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字研,在文字上进行研究,在剧本上下功夫。”
“让剧本回归应有的地位吧!回归一剧之本吧!编剧的才能和作用不应该被埋没!”
“我们有两支团队,一个是线下团队,另外一支是线上团队,一些畅销网文的作家,会在情绪拉扯、爽感提升,以及武功设定上,给我们充当顾问。”
“随后还有明史专家加入团队,充当我们的历史顾问。不管是文学剧本还是拍摄剧本,我只有一个要求,节奏流畅,剧情暴爽。”
沈善登对三个跟组编辑提出要求。
这三个编剧,都是中戏、北电在校生或者应届生,嫩的出水的年轻人。
他不需要经验多么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