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从字研开始(2 / 4)

日,依然带着浓郁的冷战色彩。

在事事都要讲政治的西方,题材问题只是小问题了。

而且西方掌握赢学。

没给现实题材,正说明了电影节不拘一格降人才,此为一赢;

说明了人家在既有框架之下,也能够随时应变,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此为二赢;

在艺术面前,冰冷的制度也要让步,此为三

总之,赢麻了。

沈善登随便想一想就能想到三点。

同样的,有赢就有输。

《督公》进行的批判,说明东方文化存在严重问题,此为一输;《督公》被艺术殿堂给予这样的认证,应该感恩,这是二输

如果运气好一点,西方为了把东方的传统形象和太监挂钩,说不定沈善登还能上各种西方大报的盘点测评。

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大胆?

但是后来,沈善登放弃了。

实在是牺牲太大。

如果他重生九十年代,那没办法,国内电影产业凋敝,电影厂都活不下去,只能靠海外获得资源。

八十年代,国内和欧美差距大,能赚外汇,也很有诱惑。

被包养,那就别谈独立人格。

也别谈艺术,老老实实拍人家喜欢的。

如今07年,从02年院线改制到现在已经5年,国内市场逐步成熟,国内才是未来。

而且海外评奖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沈善登没有这方面关系,导师也只是产业、政策研究上有些人脉关系,和导演系有海外关系的老师没有熟到让对方帮忙推荐的地步。

所以要冲奖,选片人要自己联系,要奔波在电影节之间跑奖。

准备工作到了这一步,他其实还有犹豫。

因为他可以选择只用研究生这段时间,研二准备,研三跑奖,获奖就赚了,不获奖拉倒。

只是随着了解深入,沈善登认知受到了一定损伤。

毕竟,想要获奖,基本的人设不能少。

要海外评奖,不管是拍的电影,还是主创要说的话,都要迎合西方叙事,让人家感觉自己赢麻了。

沈善登尝试了一下,发现,牺牲太大了。

他想赢!

不能赢,和杀了他没有区别。

万一被打上了什么标签,以后要被打入另册。

他又不是大院子弟,走到这一步,基本上一辈子完了。

因此,沈善登果断跑路。

并得出结论,海外冲奖之路狗都不走。

而想要在导演这个职业上入行,大概有三条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