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破碎滤镜(2 / 4)

打榜完了,走穴捞金演唱会才是大头。再把一二三线城市重新走一遍,半年就过去了。”

“逢年过节,节目晚会、私人宴会邀请。这些节假日加一块,一个月又没了。”

“我们这边颇为怀旧,没那么残酷,一线城市过气了,可能还在四五线流行,还能赚。”

“再过些年,当年的追星的长大了,又能出来赚一波。”

“只要想赚,从年前赚到年末,全年无休。能把自己活活累死。”

“反观港台歌手客观上没办法。”

“港岛最惨,市场小,大部分歌手卖不到外埠,只能困在一座城市。一张专辑,宣传也是走穴,快的一两个月就完了。”

“弯岛地方大一点,也最多三四个月。”

“港岛歌手,一年要发三四张专辑,再加一两张精选,才能把日程填满,一年五六张唱片,什么工作强度?”

“弯岛,一年也要两三张唱片。”

“这还是少数能卖出销量的歌手才有的待遇,专辑制作也要成本、宣传也要成本,卖不了销量的歌手怎么办?”

沈善登把问题抛给大蜜蜜。

沈善登从基本经济原理分析,首先人要吃饭,艺人也是要赚钱的。

不赚钱只能喝西北风。

其次,要是能够简单赚钱,没人会给自己上难度。

大蜜蜜:“所以,只能兼职?”

“是啊,只能兼职。”

沈善登道:“双栖不该叫双栖,应该叫打两份工,或者说没有办法的打零工!”

“艺人本职养活不了自己,只能到处打零工,歌手做演员,演员去做歌手。”

“本身是一种无奈,然后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了一种荣誉。”

见大蜜蜜神情处于恍惚中,沈善登让她把餐具收拾一下。

盘子、碗该刷的刷了。

这种事,看似只是一种观念,归根到底,还是叙事标准。

如果说西方叙事,以大漂亮那套盟友体系来作为标准,港台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比大陆先进。

哪怕是以后,但凡不是自媒体兴起,大漂亮人卖血喝咖啡,一天打三份工,那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潮流,绝对不是制度有问题。

某些人嘴上崇尚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从不会对向这种体系中的上位者。

不仅如此,等有人质疑,还会嚎叫、破防。

大蜜蜜刷完盘子,活都干完了,才反应过来。

似乎又被带歪了。

“但是,港圈依然掌握大量资源啊?”

“你看,又急。”沈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