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朔州市《应县》(3 / 8)
物为主,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近年来,南泉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农作物,如中药材、花卉等。同时,加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技能,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南泉乡还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临河乡
大临河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以种植玉米、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为主,其中水果种植是该乡的特色产业之一,主要种植苹果、梨、葡萄等水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大临河乡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如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白马石乡
白马石乡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这里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拥有跑马梁等自然景观,山上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景色迷人。白马石乡以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业经济为主,积极保护森林资源,加强了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发展了一些特色养殖和种植项目,如养殖山羊、种植山野菜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应县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这里为赵地。秦统一六国后,应县属雁门郡。西汉时期,在此设置剧阳县、埒县,同属雁门郡 。新莽时期,剧阳被改名为善阳,到东汉时又恢复旧称。后来,埒县被废除,晋朝时剧阳县也被废止。
唐末,设置金城县,并在金城县设置应州,县属之。据《应州续志》记载,因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而得名。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在应州设置彰国军。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应州归入辽地,属西京道。辽代是应县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应县的文化、建筑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着名的佛宫寺释迦塔就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 ,它不仅是应县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明朝时,应州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明洪武八年(1375)废金城县入应州 。清朝初期,应州仍属山西省大同府。到了民国初年,应州改名为应县,属山西省。1952年11月,应县改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9月,应县与山阴县合并为山应县,县政府驻岱岳。1959年7月,又复设应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9月,属雁北专区。1972年,属雁北地区。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