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第351节(7 / 10)
就比如说早已去世的老汗长子广略贝勒吧,他手下就曾经使唤过一个汉人包衣何佳氏,这个何佳氏十七八年前就去世了,去世之后,他在盛京城里的族谱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已有了至少一百多亲戚:固然,这是经不起细究的,可百姓居家过日子,只要发生冲突时能有个说头,稍微撑撑腰,不至于被欺负太狠了也就行了,又有谁会去较这个真呢?
不过,随着局势的转变,在敏军、买活军的使团入城之后,城中的汉人就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了,原本被掳掠过来的汉奴,这个不说了,身份是不消质疑的,还有来源原本很繁杂的包衣们,现在也都声称自己是汉人出身——
汉语说得流利的也有几分可信,可不太会说汉话的也能折衷呀,年轻的就说自己的父母是汉人,冒充包衣,不敢教太多汉语,怕露了马脚,年老的……年老的没有办法,那就装哑巴了。于是这一阵子,城里的哑巴又呈直线数量上涨,这种荒谬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了买活军的军需船从东江岛中转过来为止。
这批船带来了大量的军需,这本来就是按约定包运辽饷的一部分,送到盛京,主要是为了补给大军,不过,这也有效地缓解了盛京的粮荒——军需肯定是要有富裕的,要考虑到打仗时期的损耗,在冬季的辽东大地上,攻城军队几乎不能从野外获得任何补给,因此必然要多运一些粮草。
现在,打是打不起来了,就有一部分粮草可以支援存粮不足的盛京,这一点是很好的,这阵子盛京城内的粮价都要涨疯了,连皇宫都不能保证所有人吃饱,普通百姓们恳求为敏军做事换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事还有点棘手——壮年汉子现在还留在盛京城内的,大概就一万人出头,这些人很多都还是登上了大妃、四贝勒递交过来的花名册的,属于他们的亲兵,余下的七八万人都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妇女、孩童。
除了妇女以外,老人孩子都是白吃饭的,而且很多老人孩子没有家人在身边,那么即便敏军以工代赈,也会有人活活饿死,对于谈判来说,这当然是不利因素,而且不管怎么讲,都在一座城里,大量的人就在城里饿死,还是在易于流行瘟疫的春季,这总不是什么美事。
现在好了,买活军运来了粮草,而且在谢使者的建议下,采取了新的分配制度:妇女们继续做工得粮,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老人、孩子并不区分满汉,一顿饭保证一碗稀粥,两个杂面窝窝头。而且,军需船带来的不止是粮草,还有很多扫盲班的教师,接下来将会面向盛京城所有人扫盲,妇女们受点累,一边干活一边抽时间学汉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