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第344节(7 / 12)

栓子算是把心底话全说出来了,“因为时间不等人!咱们得抢在大家‘往外走’之前,把江左道的摊子给站住喽!不出几年时间,哪怕就是为了矿产,我看六姐也非得再往外扩张不可……就这样使费,买地的矿产,真是不够用的,就是兵不往外走,那厂子也得往外走!不然……连砖都供不上了,日子还怎么过?!”

“这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是稍微读读报,会算数,细心能留意的人,都能回过味来,您就等着瞧好了吧,‘往外走’,在这几年之后,必定会成为买地各厂子的一股大潮流!咱们可不能落在大家的后头了!反过来说,若是抢在头里,迎合了这股时机,别看只有这一两年的……其中的好处,只怕也能让人受用不尽哩!”

第700章 江水美得太

烧砖的土都没有了?这样的说辞, 听起来是很有几分滑稽的,尤其在关陕一带的百姓而言,简直更是天大的笑话, 多少年来根深蒂固的想法:只要解决了燃料问题,砖就能被无限地生产出来, 因为黄土高原自古以来不缺好黄土,只缺烧砖用的燃料。

到了买地这里,似乎煤并不太缺了, 甚至百姓连柴都用得比以前要少, 那么, 老人家就更不会去担心砖窑的原料来源了,她最多也就是能理解有些地方烧不了青砖——上好的青砖,实在算是一种奢侈品, 不但需要手艺,而且也需要粘土材料, 而粘土的确是有些地方不易得的,比如说福建道, 本地常见的砖就是红砖, 尤其是许县,因为许县本地并不产粘土,百姓也是习惯了用红砖建房。

但是,若说红砖的原料都不够,那就实在有几分荒谬了, 可栓子这么一算, 似乎其中的道理又是昭然的,“不说许县这里了,便说是俺们老家, 多少人住窑洞,多少人住砖瓦房,一村能住起砖房的人家,五个手指头不超过吧?”

栓子一家是米脂人,不然他们也不会跟着黄头儿来买地这里讨生活——黄头儿就是米脂老乡,关陕人家注重乡党这个概念,他发家之后,一心带挈老乡跟着出来混,效果非常好——这也是因为米脂这个地方实在不富裕,在这样的地方能起砖房的,那都是县城里顶尖的人家,哪怕是县城,住窑洞还非常普遍,更不说村里了。

村里的地主,也不过是窑洞多挖几孔,或是住‘洞子院’——洞子院是平地下挖成四合院格局的窑洞,有能力住洞子院的,已经是富裕人家了,建砖房是令人咋舌的大手笔。当然,这是因为砖极贵,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砖房容易出问题,需要维修,后续花费也大。

栓子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