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第320节(7 / 12)
次一两版而已,居然能做到日报——这是云县、新安这样贸易非常活跃的大城市,才能办得出来的报纸。
不过,不论间隔多久,本地小报,多数都反应刊发着本地的大小事务,因为不讲究权威性,固然也有以讹传讹,消息不实之处,但速度肯定要比周报更快,因此,虽然本地衙门对这种无根小报,普遍相当反感(这也不分买、敏),但京城朝廷还是很乐见多出这一个信源的,不论是厂卫还是西林,都在各地广泛托人收集本地报纸,通过海船运往京城,真正让京城的衮衮诸公,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不过是几年时间,京城这里,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朝中众人,都是先从报纸上了解到南方发生了某事,随后再等上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迎来官方的驿传奏报,得知当地官员的处理,再拿到朝中开始辩论。
甚至很多时候,哪怕是内陆州县,只要是大事,也是先流传到沿海,经过海运递解京城,被众人所知之后,才等到驿传,其实这时候,大佬们早已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对于此事的处置已经形成了默契,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发生在南面沿海的焦点事件,大多都是如此处理,只有那些按部就班的事情,才会和以往一样,通过驿传进行处置。
因此,此刻,朝廷便陷入了一个微妙的等待期了:买活军出兵,以及广府道之变,都是南面沿海的大事,朝中自然早已通过各种报纸知悉了,且对很多消息,知道得比公文奏报要仔细、全面得多。譬如羊城将军庄氏投买之举,以及长须仙老、‘真老母教’等诸事中的委屈,早已通过各种羊城小报,送抵了大佬们的案头,便连一般的官员们,也都在设法搜求报纸观看,以期对广府道的形势,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可是,为何到现在,朝中还没开朝议,讨论应对之策呢?主要就是因为南方的公文送不过来的缘故——自从买活军占据了福建道,广府道的公文,就硬是要比别处难行些,若说走海路递解吧,也太不保险了一些,而且敏地的海军,和买地海军势力无法抗衡,走海运时时刻刻还是面临着被截断的风险,如此就只能绕路而行,绕开原本必经的福建道,从江阴转之江,路程上要比原来多走个十五日的功夫。
可现在,江阴也被买地出兵了,官道断绝,广府道的折子递不上京,也就是说,现在朝廷还是不知道广府道局势如何,还有多少可战之兵,民心又是如何,周围省道的督抚,又是用什么态度看待买地的入侵,有没有出兵援助……这一切,朝廷都完全不知晓——不是说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够了的,朝廷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