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第234节(8 / 10)

同对过也是别人的府邸,只开了一个角门也常年锁着,否则,这些驴车要是排在卫姑娘家那条胡同里,非得把大家都堵得出不了门不可。

“这是在做什么?超市又在上货了吗?玻璃已经修好了?”

木头大舅子此时已经把驴子指挥着排到了队伍末尾,看来这些驴车的来路原来在此,木头道,“应该都是来运煤的,这是第二拨了吧?”

几个车夫匆匆在这里指挥驴车前行,口中搭腔道,“正是呢,今早刚去南城走了一圈,这会来往各处运去。”

“煤?”

在北方的冬日,煤、柴这两个字,能拨动每个老百姓的心弦,卫大郎和卫姑娘的耳朵竖起来了,“这是打哪运来的煤?”

“南洋!”

这是出人意表的答案——自古以来,京城的煤就一向是城中百姓的一块心病,自从定都京城之后,京城的煤柴一向是严峻问题,二百多年来,先后砍秃了几座山脉,使得京城一带的天候日益变差,常起‘黄风’,此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开放了西山有限的区域,令民窑采煤,送到煤市街贩卖:西山产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因为本也是皇陵所在,所以一向严格把守,禁止任何煤窑开设,宁可先去砍树来烧炭,这在后人来看,其实是相当短视无脑的政策,《买活周报》就曾撰文批评过这种做法的无知,认为这破坏了京城一带的生态。

这还不算完,税吏厘定的煤矿课税银子,又不知惹来了多少煤工闹事,直到这几年来,取消了西山煤课,又有买活军处供应的蜂窝煤,京城的煤炭供应这才逐渐趋于稳定: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一般都是用上等的木炭,再加上买活军供应的蜂窝煤。而由于木炭在本地十分昂贵(京城附近可以烧炭的树木已经极少),本地百姓主要是用西山煤自己私下制成的煤球,以及每年砍伐灌木丛得到的细小柴火,作为过冬的主要燃料。

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因为煤球技术的出现,百姓们冬日取暖的情况本来是日趋转好的,但天气转冷,又对冲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提升,京中百姓冬日饥寒的情况这两年间又复再现,尤其是今年,南城大批百姓始终住在窝棚中,原房子所在重建非常缓慢,南城本就贫贱,每年也要冷死不少人的,今年更是不必说了。

虽然也有大户人家前去施粥施药,还有施衣的,但也无法改变最基本的事实:窝棚取暖,消耗的燃料肯定要比在屋子里更多。而北方是一定需要燃料取暖的,光靠衣服撑不下去。西山煤矿的产量又很有限,今年的需求还大,于是价格上又水涨船高,在最需要煤的时候,煤价最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