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第46节(4 / 13)

了不少利益——新老结对子,若是老人对新人有帮助,是可以加政审分的,而若这村子的风气正,争斗少,整村也都能加分,这对于村里子弟考城里的岗位也好,甚至哪怕是应聘去城里为私人做事也罢,都有不小的帮助。

政审分是由下乡教书的先生每次换值的时候,带回县城里去登记的,而现在县里很多人在和新人发生关系时,会很习惯地想去查查他的政审分,这也是个人前途很有力的表现,因此现在只要是对自己的前程有打算的人家,都很在乎这分数——而因为买活军的新政策,农户的后代也不能永远都务农了,他们必须要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如果不想让孩子被分配到百十里去种新田,那就只能是提早打算起来,积攒好政审分,后代中留着一定的比例种田,余下的那些便要去读书做工,自谋其余的生路。

这是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但人们仍在努力的设法习惯,并以天然的乐观开导着自己——“种地有什么好?若能进城吃皇粮那才叫好呢!”

“实在不行就出去闯一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么!”

“咱们老徐家世代都在县里,也着实是该让有些后生出去闯一闯了!”

一般的农户大约便只能想到这里了,富农们从中看到的却是传统晋升道路的关闭,他们再也不可能晋升为地主了,在村中的势力也完全无法通过买田、聚居而扩大,给你的地是多少,便永远都是多少,后代们成丁后要被分配到远处去做活,事实上便等于是分了家,再也没有能靠着地租完全脱产念书,靠科举提升门第的后代了。他们才刚摆脱了对战乱的恐惧,又要迎来对未来的忧虑,唯一的对策只是尽量把孩子往城里送,积攒的家底在城里置办房产,否则简直再没有花钱的去处了,‘至少城里的机会总是比乡下多’!

因为想把孩子送进城,所以富农们对来分田地的新户,虽然心中或许本能地排斥,但面上却多数还做得热情,此刻吴兴县深处的泉村田头,便有人站着喊道,“张兄弟,你们家种了牛痘没有?快,没种就去登记,否则下回要种就只能去县里了!”

“哎哎,来了!”五月初正是插秧时分,几个披着蓑衣的汉子正在田中缓缓移动,听说了这话,连忙操着还不熟悉的官话跑到田头,先作揖谢了,‘徐老兄,麻烦你照应了’,这才掬水冲了脚,穿上草鞋急匆匆往村头去。

“张大乙,家中六人。”

村头站着的正是买活军的吏目,戴着草帽,面膛被晒得很黑,站在社树底下,身旁栓了一头驴,他身旁是扫盲班的学生们,十几个零零落落地坐在那里,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