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2 / 3)

人。

志不在读书, 只图能识字算数的孩子也可以考虑当学徒还是耕田种地了。无论学哪样, 农闲去干活或者做点儿小买卖, 识字不容易上当受骗, 也能自己看懂文书。若是字写得好, 也能去找些记账、誊抄的零活儿。

而学得不扎实还没法结业的,可以再跟下面的班多学一年半年的,反正他们不收束脩, 每天来学半天就是了。

先生理论上也是够的,教开蒙不辛苦,一个人教一天也不忙,明年秋天前他们再找一个先生就行了。

现在,赵先生身份暴露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就是曲学博下午再教一批新招的小孩儿,他们也没地方上课。

下午两个讲堂一边是抄书的,一边是找赵先生问问题讨论的。

轮不到的人要么凑在一块儿听,要么去抄书那儿辩论自己的,连山上的小竹屋都让他们占了。

哪还有地方招生?

在书院没有职务的沈青越则是一点儿都没犹豫,马上拒绝。

他根本不想招惹外面的小孩。

村里的孩子多好管啊,淘气是淘气,但皮实,也经常做着伴,爱满村子跑着玩,其实知道躲避危险。

城里的孩子肯定比村里的孩子娇气啊!

到时候他们住哪儿?

在哪儿吃饭?

小孩儿可不比大人,万一生病了呢?

淘气在山上玩摔下山了呢?

乱吃东西中毒了呢?

何况天天爬山上学,也只有这些山村的孩子们才受得了吧?

简直处处是麻烦。

再说了,开蒙才几岁大啊,就要背井离乡流放村里上学?

太可怜了。

沈青越:“不招,不收,不要!”

里正想的也差不多。

只是让小孩儿来一起学其实没什么,顶多挤挤就是了,但随之而来的麻烦他们确实处理不了。

到镇上交税时候,他去找了那名税吏说明情况。

那名税吏不以为然:“我们家那个又皮实又结实,我找个亲戚看着他也不成吗?”

里正:“地方也不够呀,至少得新盖了讲堂才能再收孩子。”

另一人道:“我家孩子念过两年,和你们村的孩子一起读不成么?”

里正:“……”

他好难。

好不容易把人都劝住了。

结果那群来找赵先生的书生们也受到启发似的,来一带一,自己来听课,还把孩子带来了。

没人看孩子,只好先塞进去和村里小孩一起学,搞得里正、沈青越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