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张虞候捐功名(六)(1 / 3)
卫州书院的山长室布置得极为简朴,却处处透着文雅。
一桌一椅,几架书籍,墙上连个山水画都没挂。
只有叶肆一个人身着洗得发白的深青色儒衫,端坐在书案后,眉头紧锁,手指撵着自己的胡子。
案上摊开的,正是最新的朝廷邸报。
这时书童走了进来,询问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点茶轻轻放在案边。
见到叶肆眉头皱的跟玩三国杀大八人的内奸以一样,便小心地问道:
“老爷,见您眉头紧锁,可是邸报上有何忧心之事?”
叶肆长叹一声,指着邸报上的一段文字:
“你看这里,说河北两路、河南两路今夏蝗灾肆虐,然赖圣天子洪福,地方官吏得力,灾情已得‘控制’,未酿大患……”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
“好个‘控制’二字,说的何其轻巧!”
一旁的书童不解,看着叶肆:
“老爷,灾情得控,不是好事吗?”
叶肆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书童不必再说,让他退下。
而待书童掩上门,他才又深深叹了口气,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忧思更重。
控制?
只怕是粉饰太平!
这邸报说得轻巧,可不过是又一篇歌功颂德的锦绣文章罢了。
他做过地方官,见过灾民,知道百姓的分量在这些人眼中有多轻。
只要没人揭竿而起,便是天下太平。
那两路之地,此刻不知有多少黎民嗷嗷待哺,多少饿殍倒毙于途!
他之所以辞朝回来教授学生,就是因为自己觉得没有能力改变现状。
因此,他希望教授出能改变现状的学生来。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适得其反,他只觉得从自己这学院里面出来的,反而越来越往能官强官的方向发展。
反而是距离好官清官越来越远了。
他内心挣扎啊,折磨啊,一把一把拽腿毛啊。
是否该联络几位清流故旧,联名上疏,直陈灾情实况?
想到这里,他一皱眉。
可一想到此举可能牵连甚广,累及那些还在朝中、地方为官的门生故吏的前程,他又犹豫了。
清名固然重要,但牵连无辜,又非君子所为。
君子之义,可剖心挖腹,却不能伤及他人。
而就在他心绪纷乱之际,书童又轻轻推门进来,手中捧着一张极其朴素的信笺。
“老爷,门外有一位自称捧日军虞候的张大人求见,递上了名帖。”
书童恭敬地将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