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新生代(1 / 3)
“没问题。”
沈善登一口答应了下来。
不是原则性问题,还是要尊重一下老同志的。
引入华易和光线的资金都是有目的的。
光线能进一步完善《督公》的发行结构。
中影的发行优势在院线渠道整合,大的方面。
光线则是有着发行矩阵,在影院点对点上,能和中影形成互补。
再结合沈善登个人公司的互联网营销,《督公》仅在宣发这一项算当下行业最顶尖配置。
而华易行业资源更胜于光线。
华易在当下,是电影产业民营公司中的代表。
特别是王晶花出走澄天之后,澄天背后是日资,华易和其决裂,一定程度上扛起了电影行业民营领域的大旗。
沈善登重生而来,很清楚,华易再有两三年就能成为华娱第一股,然后股价上升,华易大小王一跃成为娱乐圈资本大佬。
不过眼下华易上市很不明朗,影视公司上市没有先例,创业板也看不到影子。
沈善登想要先和华易结个善缘,再看看能不能买点原始股。
而且华易明星资源方面,即使王晶花走出带走了一批人,但底子还在。
营销能力也是不俗,港台营销手段,华易学了不少。
既然韩三平不希望他和华易走的过近,沈善登就要考虑次优的了。
“伯纳和光线?”沈善登询问。
其他投资方,行业外的根本不考虑。
《督公》现在是热门项目,行业外的资金,仅能提供钱的支持,没有行业资源方面的加持,纯投钱,不具备任何吸引力。
行业内的,伯纳在行业资源上和中影有重合,星美也可以,但星美情况复杂,比华易还要复杂,不缺资金的情况下,没必要蹚浑水。
“按你的意思来。”韩三平这次没说什么。
其实,韩三平是很尊重导演的剧组权力。
只是他视察完《投名状》剧组,又了解了《赤壁》项目,心都凉了。
这两个项目的情况基本被沈善登说中了。
相对应,沈善登这边项目搞的如火如荼,展现了远超自身年龄的成熟。
这简单一对比,沈善登在韩三平心里的地位,大大提高。
而且韩三平也感觉到了,《无极》之后陈凯歌身败名裂,短时间不会碰古装大片。
使得他手下可用之人,不能说大大减少,也是几无可用之人。
这也是韩三平看出来了《赤壁》和《投名状》项目存在问题,只能按住不发,有点无可奈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