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曲惊四座(2 / 6)
包税制下底层汉人和底层蒙古人是朋友,甚至蒙古人被压榨的更惨,成为特色的奴隶品种。”
“剧情主线是三个主角加入锦衣卫的前身情报机构,在改朝换代中的阶级跃升,牢牢抓住三个主角他们的成长,让观众代入他们,获得爽感。”
“在我看,当下我们的电影,没有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只有说人话的电影,和不如说人话的电影。”
“我虽然想展现大气魄,但是不会强加给观众,而是聚焦于角色的成长。”
听着沈善登的讲述,韩三平翻着剧本,虽然他之前看过一遍。
剧本写的很扎实很工整,节拍器也标出来了。
确实有点意思。
而且懂得规避一些东西。
沈善登继续道:“以主角的成长,见证锦衣卫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见证情报机构,从暗中变成明面上的锦衣卫。”
“在我的描绘下,锦衣卫不同于传统中的特务反派,而是倾向于褒义。”
“突出他们约束经过宽松的包税制度,没有国家观念的地主士绅集团的作用。”
韩三平听到这,在本子上写了下来。
这里不太好处理,和当下的氛围有点背离。
如果中影投拍的话,要突出导演的主导作用。
不能让人误会是通过电影进行政策吹风,否则很吓人。
沈善登也点到为止,没有多谈主题。
《绣春刀之日月重开》里面,也太多和当下不同的认知了。
比如,元末明初,给人熟悉的感觉,并不是他搞映射。
不只是元末明初,连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国等等,都有类似的感觉。
这个叙事角度,和当下历史认知大不相同。
有一种历史认知,将西方走的道路制度唯一化,拿着结论来中国历史找答案,削足适履,也即是“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其实是把资本道路特殊化唯一化了,后来教材上纠正了。
但在当下,沈善登的就事论事,也有点格格不入。
归根到底,有些人不想承认中华的文明程度、社会化程度高,现代中国的一些痕迹在古代中国也能找到。
因为这会导向,近代西方的领先才是偶然。
沈善登把主题一带而过,掠过了这个敏感点。
“我设计的第一个剧情高潮是主角三人加入情报部门,加入朱元璋的团队,个人命运改变,告别了被压榨的命运。”
“第二个高潮,是曾经被士绅看不起的小角色,融入到了时代洪流之中,在大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