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开设学堂(3 / 5)

童则按兴趣到工场、田地跟班学习;

晚上为晚课,柏家村所有人都可参加,主要讲《通识》,也是为了提高识字率和科普。

在柏家村一片空地上,连赶慢赶用毛竹搭建了一间教室。

不是沈云峰舍不得砖头,而是教室跨度大,他怕建筑技术不过关,不安全,反正广西这地方也不虞寒冷,只要挡雨就好。

黑板是在物流园里寻的绿色防锈漆刷在木板上,粉笔则是直接拿石灰用,反正都不是教授太复杂的东西,学生也就那几个,凑合着用。

柏有志已经悄悄的将祖训从诗书传家改成耕读传家,对学堂课程设置也不置可否,家族的教育传承不仅仅是学堂,而是家族事宜的潜移默化。

白家家族的教育传承这么多年在大山里只能让家族愈加衰败,不如让沈云峰去折腾一番。

至少他们来了之后,现在粮食富余,居住上了更好的房屋。

学堂里除了柏家子弟也就加上土匪窝里的那个小姑娘,一共适龄的也就十九个人。年幼的坐在后面,上课当故事听,一天习得一两个字就可以了。

稍大一点的布置一两题算术,或者物理的简单观察题。人不多,每天也检查的过来。将将就就,一锅烩。

沈云峰第一课授的是地理,他画了个圆球,再画了两个圆球。让大家知道地球的概念,然后再两个圆球上画出五大洲大概的样子,中国的样子,还有广西的样子。

然后再画了一横,告诉大家,这里就是十万大山,就是大家生活的地方。

小孩儿个个都听的津津有味,天圆地方他们已经接受这不是事实,但地球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更无法想象出那么大洲和海洋,也无法想象大山在地球上只是粉笔轻轻的一横。

沈云峰在孩儿们心目中播下了种子,他写下: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要求每个孩儿们都要会读会写这句话。

教室的墙壁上也会贴这句话作为标语,时刻提醒大家,世界那么大,要走出去,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引用这句话作为学堂的“座右铭”,沈云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忠君爱国的肯定不适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像也没什么号召力。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读书最大的动力就是走出大山,去北京,去上海看一看,现如今,柏家村这些孩儿们,难道不也是困于大山吗,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之大,世界之美,要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他们走出去。

沈云峰动情的指着南方,你们知道吗,一百里地之外,那就是大海,你们没见过,你们的父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