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吉林省《松原市》(2 / 5)
这里是辽帝春季渔猎、议政的重要场所,反映了辽代独特的政治和生活方式。区域内还留存着塔虎城、辽代长春州治所、大金得胜陀颂碑等457处辽金遗迹,其中36座辽金古城遗址,见证着古代城防体系的发展和当时的军事战略布局 。大金得胜陀颂碑是金世宗为纪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起兵反辽而立,碑文详细记载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元代,松原属开元路管辖;明代,被划入奴儿干都司辖区。清初,这里行政归属多元,宁江、扶余归吉林将军统辖,前郭尔罗斯等地属哲里木盟,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末。1906年,设新城府,今扶余市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到了近代,1992年经国家批准,松原设立地级市,整合原属白城地区的扶余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及乾安、长岭等县,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这一调整基于松嫩平原地理整体性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凸显了松花江航运枢纽与油气资源基地的战略地位 。
在这片土地的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民国将领巴音额,1869年生于伯都讷官宦世家,满洲正黄旗人,姓吴札拉氏,汉字姓吴,字凌云 。青年时他受荐从戎,因军功先后升为骁骑校尉、佐领。中华民国时,他擢任旅长,领陆军少将衔,后迁升中将,委黑河镇守使,赠号“恪威”将军,后改称黑河警备司令,仍领中将旅长衔。他镇守黑河20余载,克服恶劣环境,曾与其弟折箭为誓,“犯弃师者不赦” 。1928年,他改任滨江关监督,驻哈尔滨。“九·一八”事变后,伪当局使人劝他出任伪军政部,巴音额以民族大义为重,拒不出任。1940年7月10日,巴音额病逝于哈尔滨寓所,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令人敬仰。
还有张一堂,山东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到陶赖昭铁路警察派出所任巡长 。他以巡长的身份做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前后发展党员16名。1932年3月,经满洲省委批准,松原境内的第一个党支部陶赖昭特别支部成立,由张一堂任党支部书记,为当地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交融
松原的文化是多元的,辽金文化、满蒙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佛教文化、石油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质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松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乌力格尔、马头琴音乐、查干湖冬捕习俗等10项文化遗产被列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