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晋中市《榆次区》(2 / 5)
大蒜、玉米、谷子等农作物为主,农产品品质优良,尤其是长凝蒜,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东赵乡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后沟古村就位于东赵乡。后沟古村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古村落内的建筑、街巷布局保留了传统风格,村民们依然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方式和民俗文化,如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艺术表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榆次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新石器时期,这里诞生了仰韶文化。春秋时期,榆次称“魏榆”,战国改称“榆次”,隶属赵国。秦庄襄王四年,设榆次县,属太原郡管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大一统后,榆次仍属太原郡管辖。汉承秦制,西汉初年,榆次县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期马首县并入,王莽新朝时期,榆次县改太原亭,东汉时恢复旧称。三国时期,榆次隶属魏国,归并州太原郡管辖。晋时隶属太原国,东北地区新建置寿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并入晋阳,隶属太原郡,分裂后属东魏境地,东魏武定八年,北齐取代东魏,榆次改名为中都县 。隋开皇十年,改回原名,隶属太原郡,后析部分地区新置清源县。唐朝时,隶太原府,五代十国时期,建置基本未变。公元979年,宋灭北汉,毁晋阳城,并州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移并州治所于唐明镇,榆次复县制,此后历代县名不改。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制,榆次属中书省太原路直辖。明实行行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制,榆次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清袭明制,仍直属太原府 。民国元年,废府级建置,改州为县,榆次直属于山西省,民国2年,省下设道,归冀宁道辖,民国16年,废道制,由山西省直辖榆次县 。七七事变后,榆次地区分属阎锡山领导的山西省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 。1948年7月19日,榆次全境解放,8月,晋中行政公署在榆次县尚村成立,榆次隶属第三专区,1949年8月,设榆次专区,归山西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原驻太谷县城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入榆次城内,后更名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 。1954年,榆次县城关区改设为榆次市,属省管辖,其余区域仍由榆次专署管辖,后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6年后恢复寿阳县,此后,榆次建置在县市之间变动 。1999年9月,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市下设立榆次区,区人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