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沧州市《南皮县》(3 / 6)

一,开启了南皮作为县城的历史篇章。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勃海郡,辖南皮。东汉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迁到南皮,此后南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国时,南皮属魏国。晋代南皮先属冀州勃海国治辖,西晋咸宁三年(277年)改勃海国为郡。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并入清河国。太安元年(302年)又设勃海郡,郡府仍在南皮。北魏登国元年改勃海郡为渤海郡。东魏时期,郡址由南皮迁到东光。

隋唐至明清时期,南皮的归属经历了多次变动。隋唐时约三百多年内,南皮曾几次反复归冀州、景州管辖。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南皮县隶属沧州。北宋时期,南皮县属河北东路沧州,熙宁六年(1073年),临津(今山东宁津)县并入,县域扩大。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临津镇由南皮县划出。元朝时,南皮县归属中书省河间府沧州管辖。明朝时南皮属京师河间府沧州,下设九里,每里辖十甲。清初,南皮设四路,二十个地方,管辖范围达368个村庄,面积有所扩大。宣统二年(1908年),县以下设乡,南皮辖6个乡。

近现代以来,南皮的行政归属也历经变迁。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制,南皮县隶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称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府制,南皮县隶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划归河北省第七督察区。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皮,建立伪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收复失地。1938年5月,建立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仍沿旧制,辖6个区。此后,南皮县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革,直到1993年地市合并,南皮县属沧州市直辖。

三、文化脉络

南皮县文化底蕴深厚,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华诗祖”尹吉甫便是南皮人,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参与《诗经》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尹吉甫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爱情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如今,尹吉甫墓静立城郊,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的历史。

南皮县的历史遗迹众多,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古皮城遗址是南皮县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之一,它见证了南皮的起源和发展。据记载,古皮城是齐桓公北伐山戎时所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