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沧州市《东光县》(5 / 14)
专区。1952年11月7日,东光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县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东光县改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天津专区撤销,东光县归天津市辖,同时撤销东光县并入交河县。1961年5月23日设沧州专区,同年7月9日东光县恢复原建置,隶属沧州专区。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东光县继续由其管辖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光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为东光县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挚,字莘老,嘉佑四年中进士甲科,他撰写的《忠肃集》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后人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致远,族谱称马视远,号东篱,一说自千里,是元代着名戏曲作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着称,代表作《天净沙·秋思》等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元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而且对后世戏曲和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霍元甲,字俊卿,祖籍东光,清末爱国武术家,他以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爱国情怀闻名于世 。霍元甲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武术,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歧视,创办精武体操会,培养了众多武术人才,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其爱国精神和武术文化也成为东光县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荀慧生,名秉彝,后改秉超、慧生,艺名白牡丹,字慈,号留香,是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曾任河北省梆子剧院第一届院长 。他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荀派艺术,其表演细腻入微、生动活泼,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京剧界所推崇,也为东光县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东光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门炳岳,字湘文,国民党陆军中将,他在军事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卓越的表现,其军事生涯也为东光县的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东光县的民俗文化同样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里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舞龙、舞狮、杂技等表演精彩纷呈,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民间艺术便成为人们欢庆的重要方式 。舞龙表演中,巨龙在舞者的舞动下上下翻飞、气势磅礴,寓意着吉祥如意、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