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调任洛阳,长孙归家(1 / 5)

姜家擅延年养气,上乘性功一道,讲究神明内养、精气自循;

刘家则是积善累德,打的根基扎得稳,走的是一条踏实宽和的正路。

两家底子虽不同,却有相互助益之效。

亲事绕了一圈,福缘堆上几层,倒真应了那句“天作之合”。

眼见得前景宽阔、路数正当,刘庄主心头那点催儿早婚的紧迫劲儿,也就悄悄淡了。

反倒像放下了什么重担似的,捋着胡子,语重心长地叮嘱起刘子安来:

“眼下正是扎根筑基的节骨眼,红尘俗务,暂且搁下。”

“姜家那位大哥讲经论道,句句有玄机,你可万不能心浮气躁,错了机缘。”

这几句话,说得敞亮,理也通透。

原先心底那点磕绊与别扭,也就这么顺水推舟地散了。

又随口扯了几句东家长西家短,唠到天色擦黑,这才笑着作别。

今日这一番来往,不光礼到了,心也顺了,确是宾主尽欢,一应妥帖。

光阴似檐下滴水,落落有声,日日不歇,却不见急。

一晃年节过去,春意也悄悄探了头。

村口那株老柳树,抽了几缕嫩黄,风一过,枝条轻颤,像个刚睡醒的孩童,还带着惺忪。

姜义眼巴巴地守了两月有余,这才又盼来小儿的信。

封皮上的字迹熟悉,只是那角落的邮印,倒叫他眉头微挑。

不是寻常时候的“凉州府”。

而是两个清冷的篆字:“洛阳”。

他心下一沉,拆信的手不自觉快了几分。

信纸铺开,熟悉的笔迹跃然纸上。

好在一开篇,便是那句“父亲安好,儿一切安顺”,叫他心头那根紧绷的弦稍稍松了几许。

信不长,却将这几月的奔波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原是宫中一位娘娘怀胎之际,染了怪疾。

药石无效,符水不灵,太医院里头几番折腾,请来的天师高功也皆束手,只道是命数难违。

正赶巧,李文雅那阵子凭着一手出挑的医术,在凉州露了头角。

这风声不知怎的,竟飘去了洛阳宫里。

一纸调令下来,李家使了些人情,将她请进宫中,权作一试。

谁料竟真叫她撞上了机缘。

那娘娘身上的怪疾,竟恰巧在大哥姜明赠她的那本山野医方中,寻得到几句只言片语。

李文雅依方施治,几味药下去,果然见效。

娘娘气色渐转,胎安脉稳,月余之后,顺顺当当生下了龙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