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凉州军(上)(2 / 3)

是,尽管傅燮竭尽全力地劝说,凉州叛军却始终没有丝毫撤退的意愿。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以目前凉州的状况来看,可谓是天灾不断,凉州大旱,土地颗粒无收。

即使这些叛军返回凉州,也难以逃脱饥饿的命运。

因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关中地区就食。

傅燮作为凉州人,对凉州的内情自然是心知肚明。

在将叛军的情报如实上报朝廷之后,朝廷其实也对叛军的苦衷表示理解。

然而,理解归理解,凉州叛军入侵关中这一事实却是无法忽视的。

皇帝的眼中,难道饿肚子就要攻打大汉疆域。

这将朝廷的法度放在何处?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又怎能坐视不管呢?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放弃招降叛军的念头。

不过朝廷也不是没有做出一些挽救。

就比如,朝廷一方面继续与凉州叛军兵戈相向,僵持不下,另一方面则任命了一些凉州本地出身的官员前往凉州进行治理。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治理好凉州地区,让凉州重新焕发生机,从而使这群凉州叛军能够放下武器,停止叛乱。

然而,东汉末年注定是一个天灾频繁的时代。

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凉州,气候异常寒冷,导致祁连山上的积雪无法融化,雪水无法顺利流下。

这一情况造成了凉州地区的大面积干旱,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哪怕是豪强世家面对没有水源的土地,也无法种出粮食。

面对如此严重的干旱问题,即使是再贤明的官员也难以解决。

这个难题不仅在此时困扰着人们,即使到了后世,也依然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汉阳太守傅燮虽然竭尽全力治理凉州,但经过一年的努力,仍然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反而越发严重起来。

此外,朝廷派往凉州的凉州刺史耿鄙上任后,不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而且任用奸佞之徒,进一步加剧了凉州内部的混乱局面。

耿鄙作为朝廷派往凉州监察各地官员的官员,其职责本应是监督和约束当地官员的行为。

由于朝廷任命了大量凉州本地出身的官员主政凉州,这本身就违反了朝廷的三互法规定。

按照三互法,官员是不能在自己的家乡任职的。

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朝廷不得不采取这种权宜之计。

因此,为了确保这些凉州本地官员不形成割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