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这荣光,我陈绍不会独享(3 / 12)

口,水轮带动的鼓风机“哐当哐当”在摇动,木轮磨出的“叽咕”声令人牙酸,刚来这里的人会不太习惯。

陈绍其实一开始对军械的兴趣不大,他觉得这种东西,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出现并且成熟的。

但是在了解一番之后,陈绍才知道,原来此时的火药技术,尤其是炮的技术,已经很高了。

此时火药的配方,是低速燃烧的黑火药,不适合作为管状火器的发射药。

所以必须用弩车、弓箭打出去,用来放火、攻城有奇效。

张道济在汴梁,做了四百辆霹雳炮车,就是纸壳或陶壳爆炸物,点燃之后用弩车打出去。

守城时候,特别好用。

韩世忠在用完之后,觉得这东西打一般的西夏部落或者村寨时候,非常好用。

因为兴灵平原上,房屋都十分易燃,方便他杀人放火,把寨子里的西夏人逼出来。

这个军械堡寨里,很多设备都是匠人们自己设计制作的。

看着有些粗糙,但都极其实用。

比如说有些水排坏了、要换新的,便有二三十屯民守在附近,轮流去拉动皮橐,直到水排恢复运转。

整个场面就像工厂作坊一般。

但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西夏和北宋早就有的技术,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新的东西。

陈绍善待匠人,不管是哪一族的,哪怕是党项拓跋氏的,只要是有一技之长,都可以保全家族性命。

寨子的另一头,里还有许多炉子,下面的炭火在鼓风的时候已经烧到了外面,上面高高地放着个灰陶大缸,铸铁被烧得半融之后便流到下面铁池里。

几个人在那里踩着水车,利用水车的惯性,使得绑定在大缸上方的铁棍不断搅动,还有人按时按点撒混合的泥粉进去。

这些经过翻炒的铁料,再通过反复锤打低碳铁坯,消除杂质并提高硬度。有一部分会拿去锻造铠甲甲片。

大宋的甲胄,已经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有的传家宝甲,是将2-3万片不同尺寸甲片组合成一套完整铠甲,而且还不是特别重。

也有一些直接送到堡寨里的铁匠铺,立刻锻造成犁头、锄头等各种农具。

刚刚从隔壁堡寨回来的一个农夫米擒祁大,在今年初就第一批用上了新犁。

他是米擒部的羌人,此时他一边沿着田亩间的小路步行,一边正看着手里的一张牛皮卷、念念有词。

牛皮卷是堡寨内的佐吏发的,上面有一张配料方子。祁大要在十五天内,将这些字的笔画、在地上抄写记住,还要分得清哪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