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朱元璋:朱卿, 不知你父母名讳啊?(6 / 9)
得到朱应的肯定,朱元璋兴奋得再次大笑了起来,脸上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那孤呢?民间是如何说的?”
朱标也是一脸好奇,目光紧紧的看着朱应。
毕竟朱应本就是来自民间,很多事情,朱元璋父子从锦衣卫、从探报之中听到的,自然是太多吹捧,有很多虚假的成分。
但眼前的朱应乃是武将,而且还年轻气盛,心思单纯,并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这正是父子俩都迫切想要的真实反馈。
“民间说太子贤明仁德,他日继位便可成为大明的仁君。”朱应笑着说道。
“贤明圣德。”
朱标喃喃自语,神色变得郑重起来:“这四个字。”
“如今的孤还承担不起啊。”
听到这评价,朱标并没有如自己父亲一样那种欣喜若狂的高兴,相反,他只觉得自己肩头仿佛压上了一副沉甸甸的重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这四个字,可并非几句简单的吹捧就可以做到的,真正要做到这四个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得到万民多年如一日的见证与认可。
“标儿。”
朱元璋看着朱标,神色十分认真,眼中满是期许:“咱对你的期望便是向往文帝。”
“如今北元已亡,我大明最大的威胁已经解决了。”
“未来,咱再将内忧为你扫平,将一个毫无任何隐患的大明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可以成为一代明君,轻徭薄赋,仁德待民。”
说着。
朱元璋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咱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闻言。
“父皇。”
朱标神色庄重,目光坚定的望向朱元璋,郑重其事地说道:“儿臣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文帝之仁德,儿臣毕生之追求。”
这话语掷地有声,仿若誓言一般,在空中久久回荡,亦是他对未来的一种庄重承诺。
文帝啊!
对于并非开国之君的皇帝而言,能以“文”为谥号,便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毕竟汉文帝之仁德,历经千古,备受世人见证与赞誉。
朱应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暗自想着:“这或许就是朱元璋这般勤奋处置政务,在位时还大肆兴兵的一个原因吧。”
“他要在活着时,将大明所能预见的一切敌人、隐患,统统解决干净,为朱标打造一个完整、强盛且毫无内忧外患的大明江山。”
实际上,回顾历史,朱元璋确实做到了。
北疆的元军被打得元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