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西北航线(1 / 5)
说到底,这些都是一战的遗留问题,一战结束时签署的只是一份休战协议,而不是停战协议,更不是某一方的投降协议,因此,新一轮欧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伦敦条约的约束力本来就不强,德国必然会重新走上扩张道路。
最后,恩斯特说道:“现在奥匈帝国随时有倾覆的可能性,我们也要帮哈布斯堡一把,防止他们以后遭到清算,尤其是维也纳,如果突然爆发事变,他们想撤离就有些困难了。”
对于哈布斯堡皇室来说,没有比首都爆发政变更危险的情况,地方上的叛乱,还有反应的时间,如果维也纳发生叛乱,想要跑的掉就很困难了。
就比如沙俄政府被推翻,就是源于圣彼得堡沦陷,前世苏联垮台时,也是先从莫斯科开始,维也纳现在显然也是一处是非之地。
……
1934年4月7日,迪化。
一架客机在空中盘旋,准备降落在远东帝国西北城市迪化郊区的机场上,这架客机是德国研发的人货两用飞机,容克ju52,也是现在德国最先进的运输机之一。
“霍夫曼领事,我们已经抵达迪化县高空,飞机快要降落了。”助理将昏昏欲睡的霍夫曼叫醒。
霍夫曼是东非驻西安领事馆领事,在远东帝国的第一次淞沪会战之后,东非在西安设置了领事馆。
而这处领事馆也迅速成为东非在远东帝国西北的核心外交机构,这次,霍夫曼就是乘坐西安的飞机,最终抵达迪化。
霍夫曼睁开眼,伸了个懒腰说道:“终于要到目的地了么?这可真是太好了,这种飞行体验,我可不想再多来几次。”
在1934年乘坐飞机显然并不是很好的体验,霍夫曼一行人就一直经历了长达两天半时间,才最终抵达迪化,中间飞机降落过两次,加油和检修。
从西安到迪化的航线,大约为两千三百公里,但实际上飞机因为导航技术的限制,经常要绕飞和经停,实际飞行距离其实超过了两千五百多公里,运气不佳的话,可能超过两千八百公里。
而霍夫曼等人这次的运气还不错,中间没有遇到沙尘暴,强风等恶劣天气,停飞哈密等地,否则花费的时间只会更长,那样用时就有可能超过三天。
霍夫曼的助理布朗尼说道:“领事先生,有飞机坐就不错了,如果选择步行的话,恐怕我们要花半年时间,而现在不到三天,我们就抵达了目的地。”
“远东帝国也没有从西安到迪化的铁路,陇海线终点就在西安,往西只有一条还没有建成的到宝鸡的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