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们的税,大明这(7 / 8)

即便是内阁的几位大臣,面对如此激烈的纷争,也感到束手无策。

面对这样的场景,薛国观不由得在心底暗自感叹:

这位太子爷的行事当真是高明莫测,本来以为只是去山东平叛的,结果没想到顺手还把大明的商税给改革了。

这件事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圣旨是从山东发到京城的。

同时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城。

这样一来文武百官们就算想要去找太子和皇帝抗议,他们也找不到人。

而且圣旨已经发回京城,不照做的话就是抗旨,这些文武百官们又能怎么办?

如果是以前,就算抗旨崇祯也未必会杀人。

但现在,你抗旨试试?

崇祯不把你全家杀光,都算他仁慈了!

所以,在众人激烈地争论了数日之后,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无奈地尘埃落定了。

没等崇祯帝与朱慈烺返回京城,户部那边便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依照圣旨的旨意行事,率先在京城范围内全力开展商税的征收工作。

并且严格按照改革后的十税二进行执行,丝毫不敢有所懈怠。

本来以为这样的政令下发之后肯定会引来大量商人的不满,毕竟朝廷这税收的着实是有点太狠了。

一下子从之前的三十税一提高到了十税二,整整提高了六倍!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偶尔会有少数几个大商人前来闹事,表达他们的不满与抗议之外。

其余众多的小商贩们却表现得相对较为平静,就好像这件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似的。

究其缘由,其实并不复杂。

因为这些小商贩们本就势单力薄,没有什么权势和背景。

以往在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时,所缴纳的税额都高于十税二的标准,而且还时常遭受各种名目的额外税费的盘剥与压榨。

可是如今呢?

朝廷统一规定按照十税二的标准征收商税,并且明确承诺缴纳此税之后,便不再征收其他任何杂税。

对于他们而言,这无疑是减轻了自身的赋税压力,因此自然也就没有了闹事的理由和动机。

更何况朝廷还下令取消对于商人的各种限制,从今以后,他们也能光明正大的穿绫罗绸缎、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读书科举了。

这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既如此,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真正对此深感不满并想要闹事的,其实是那些往日里惯于偷税漏税的富商巨贾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